近期全國各地都發生了大學生在網上貸款無法償還而引起嚴重后果的事件。
案例一:河南某學院2014級大二學生小鄭,因迷戀足彩,輸光生活費后,開始通過網絡借貸買彩,繼而冒用或請求同學幫忙借貸,欠下60多萬元巨債,無力償還。3月9日晚,他在微信群里留下一段話后,在青島跳樓自殺;根據媒體報道,小鄭從2015年開始接觸網貸,種類達到數十種,受此牽連的是該校28名學生,其中欠款最多的達到11萬多元。此前,這個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已自殺過4次,原因都與高額的貸款及逾期費有關,還有步步緊逼的各種催債方式。
案例二:3月以來,某校學生小許的手機陸續收到分期樂、名校貸等多家網貸平臺的催還款通知,每筆少的有七八十元,多的有1000多元。根據小許和校方的說法,類似情況的同學還有18個,他們都是把個人信息提供給該校大四學生小飛,后被小飛用于網貸,總金額70余萬元。3月起,小飛沒有再按時還款,人也聯系不上,同學們開始不斷接到網貸平臺催款,已嚴重影響學習生活。
在校大學生雖然都是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但社會閱歷淺、防范意識不強,其主要經濟來源依靠父母,并且大學生償債能力不強,一張身份證,一本學生證,隨便一個理由,甚至不用本人簽字,就能隨便誘導其貸款到數萬元。但是,一部分大學生并未考慮到校園貸等網貸高額利息長期積累后的驚人數字,對于沒有自治能力又控制不了自己消費欲望的學生來說,這種貸款就是一種災難。
根據以上案例,提醒我院在校學生要注意防范此類的事件發生,同時保護好自己的個人資料。要學會理性消費,培養自己的信用意識,還應借助實用的金融課程和書籍,了解相關法律常識。